视觉是最直观的感受,毕竟眼见为实,所以文案一定要有画面感。那么如何写有画面感的文案呢?
人的右脑是处理图像信息的,我们的文案要在大脑中形成一张图画,首先要明白图像是怎么在大脑形成的。画面,一定是用肉眼直接能看到的。所以画面感,是依靠肉眼看得到的元素构成的。想要输出,就要先输入。我们看到一句话会有强烈的画面感,那是因为已经之前已经有图像储存在大脑中。大脑的图像都是用一些关键词对应储存的。当出现同样的关键词,这时候画像就会在大脑中形成。
举个例子,当你看到一颗大树,你就会用大小、形状、颜色、材质等元素把大树这个图像进行储存起来。那么,一棵树就是关键词,里面储存着大树的颜色形状等信息,比如高大的、笔直的、有生命力的。当我们要表述一个人高大挺拔的形象,就可以用大树这个关键词。所以当我们去描述爸爸的时候,就会说「爸爸是我的大树」。通过关键词激活,刺激大脑产生这个事情的一些画面。
再比如,你要描述一个酸酸的感觉,当你说白醋、柠檬和几天没洗澡的人等关键词,酸酸的画面感就活灵活现了,隔着屏幕能能闻到一股酸味。
那么,如何写有画面感的文案?有以下几个小技巧。
1、用具体名词
多用具体名词,少用抽象名字,少用形容词。
具体名词有墙、小孩、水、头发等,是指现实生活中肉眼看得到的具体事物。
抽象名词有梦想、希望、信念等,是一种抽象的。
用名词代替形容词。来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他很高。」
「他有一米八。」
形容词像一个区间范围,而名词就是一个确定数值。高,这个词里面储存着 170 、180 、190 等信息。它是一对多的记忆储存方式,不利于信息准确快速输出。而一米八,储存着的信息只有 180 。一对一记忆,信息能快速输出。
还有,要用分类名词,不要用总类。
比如动物和兔子,饮料和可乐,家具和椅子。再举个例子。
「桌子上有一杯饮料。」
「桌子上有一杯可乐。」
两者产生的画面是完全不一样的。饮料是一种品类,没有形象记忆。可乐是特指,有具体联想信息。是一种深色液体,有气泡,喝起来有清凉的刺激感觉。
2、用比喻代替形容词
除了用名词去代替形容词,还有比喻或拟人。用比喻代表形容词,底层原理也是用名词代替形容词,但它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
先举两个例子。
「那个人真的又懒又蠢。」
「那个人像猪一样的。」
懒和蠢是形容词,是一种程度词,没有画面记忆点。而猪,在大众记忆中就是懒和蠢的替代词。
用比喻或拟人去代表形容词,首先用形容词联想到相关名词,比如房间乱和猪圈、发质差和枯草、恶心和大便等,然后使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再比如,
西瓜很甜,甜过初恋。
饮料很冰,冰过前任的心。
3、使用动词
可以用动词代替形容词。动词可以让文案动起来,让你的文字变成一张 GIF 动图。举个简单的例子。这里有两种表达。
我很生气。
算了,杀人犯法。
哪一种表达更有画面感呢?肯定是第二种,而且这种表达更生动有趣。当我们写文案的时候,可以试试把一些形容词转化成动词。
比如,给沙发写文案。
1,每天回到家,我都很累,幸好沙发很柔软,一觉到天亮。
2,每天一回家就扑倒在沙发上,幸好沙发很柔软,一觉到天亮。
4、具体到细节
越细节的东西,越能有画面感。
画面都是用无数个像素点堆砌而成的,我们描述事物越聚焦,对细节和特征着重描写,画面就会越清晰。
比如说外面雨下的很大,如何大呢。举出一个细节,水太多了,下水道堵了,路上的车泡在水中不得动弹。
再来一个举个例子。
「女人在打小孩。」
「女人用藤条在打小孩。」
「女人当着全班人的面用藤条打小孩。」
「女人当着全班人的面拿着藤条打小孩的屁股。」
通过细节的不断描述,画面感跟着不断增强。最经典的文案案例,就是芝华士的父亲节系列。
因为我已经认识了你一生
因为你允许我在草坪上玩蟋蟀
因为你的支票本在我的支持下总是很忙碌
因为我们的房子里总是充满书和笑声
因为你坐在桌前工作而我躺在床上睡觉的无数个夜晚
因为你总是让我把鞋跟擦得和鞋尖一样亮
……
平时如何练习文案的画面感呢?
这里有一个笨笨的练习方法。把文字当画笔,描述出一张图,我把它叫做文字画图法。
1、先找到一张图片当做原图。
2、接着我们用三句话去描述这张图
3、然后把描述的三句文案给朋友们看,让他们去描述下画面。
4、最后对比原图,搜集朋友的意见。
学会快速捕捉画面的信息,先说最重要的。你从图中最先获取的信息,就应该最先表述出来。你先看到什么,接着看到什么,最后映入眼前的又是什么。就按这个顺序,用文字把画面一笔一画勾出来吧。
总结:能储存在大脑记忆中的语言,就是有画面感的文案。
版权保护: 本文由 运营小能手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chatadd.com/artdet/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