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你或许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有钱当然就会幸福!但听力哥讲解完之后,或许不但会让你对金钱的看法发生改变,而且你对人生的态度也会改变。
力哥说理财,简单也好,好玩也罢,这些都是吸引眼球的形式,真正重要的是,我写的这些文字能影响你的思想。所以这一节力哥要说的话题,即不简单,也不好玩,更不能直接教你怎么赚钱,但有可能会触动你的灵魂。
许多人纠结一生的问题
在本书的一开始,力哥就特地为金钱君正了名。力哥想传达的核心思想就两句话:一、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不要太看重钱,毕竟金钱不是万能的;二、钱虽然是身外之物,但却是我们所有身外之物中最重要的东西,所以你真的不能忽视金钱的力量。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两句话其实有些矛盾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到底是应该重视钱还是应该不要太重视钱呢?这个问题很让人纠结。
而在上一回中,我又回到了这个所有理财者或者说所有人都在苦苦思考的问题——如何才能获得幸福人生?
我给出的答案是必须要掌握五种智慧,其中最关键的不是赚钱智慧,而是生命智慧。就像耶稣说的,就算你赚到了全世界,但失去了生命,钱对你而言,又有个鸟用呢?
但在现实面前,理论说教往往是非常无力的。在每天和金钱君打交道的过程中,许多人都会不自觉的产生金钱崇拜,因为金钱在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里,能起到最重要的作用,许多人就会下意识地把有钱和幸福画上等号。
所以我想更加深入地来探讨一下这个终极问题:有钱就会幸福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但因人而异,而且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发现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对这个问题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在小时候,我不会觉得有钱和幸福有半毛钱关系。我觉得下午能早点放学就是幸福;我觉得体育课上和同学们去踢足球打篮球就是幸福;我觉得我暗恋的女生问我借半块橡皮,然后向我说声谢谢就是幸福;我觉得坐在电视机前看《圣斗士星矢》、《灌篮高手》就是幸福……钱?一点都不重要。
但到了我上高中以后,开始博览群书,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个现实世界的运行规律。很快我就发现——钱真的太重要了!
所以在高中的时候我写过很多文章,一边讽刺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一边又苦恼于自己没钱,总梦想今后能够靠自己的双手赚到一大笔钱,让爸妈过上好日子。这种想法,从高中到大学一直到我工作后,变得越来越强烈。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建立了自己一生的信仰,之后我才第一次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认识了这个问题,所以才会产生一个人想要幸福,拥有生命智慧比拥有赚钱智慧更加重要的结论。
但随着我年龄的进一步增长,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后,我又会强烈感受到这其中的矛盾:一个没有灵魂没有信仰的人,或许就像是一堆有机物堆砌出来的一个行尸走肉,但如果一个人只有灵魂却没有面包来维持这个肉体的生存,那你连继续成为一个行尸走肉的资格都没有了。
再说到底,这个世界正常的运行规律就是应该认钱不认人,所有人都去追逐金钱,本身就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如果金钱说话不算数,那就是权力说话算数,但是大家都去追逐权力这玩样儿,弄不好就要掉脑袋的,那不如大家都去追逐金钱呢!这里面的道理,罗辑思维有一期节目叫《认钱不认人》,你有空去看一下就知道了。
金钱与幸福的经济学解读那为什么力哥会想到聊这个问题呢?因为我看到一份资料,2015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就是研究金钱和幸福之间的关系。
在 2008 年,迪顿和他的团队通过对 45 万份调查问卷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有钱不一定会幸福,但没钱通常让你感到更痛苦。
换句话说,当你是一个穷人的时候,金钱和幸福感之间的确存在着一些正相关性,原本一个月工资只有 2000 元的草根,如果突然把他的工资提高到 5000 元一个月,他会感到非常高兴,并且这部分收入的提高,对持续改善他的生活,持续提高他生活的幸福感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如果你是一个富人,已经拥有了 1000 万,现在又赚到了 1000 万,这新增加的 1000 万对你来说,其实只是银行账户上的一串数字,它能带给你的只是进一步的财务安全感,而不是生活幸福感。
所以迪顿认为金钱和幸福之间的线性关系存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幸福拐点。这个拐点在美国是年收入 7.5 万美元,而美国 2008 年家庭收入的中位数是 7.1 万美元左右,这个拐点大概相当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收入水平。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社会有 100 个人,你的收入水平排名 50 位以后,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的确可以提高你的幸福感,但你已经跻身前 50 位以后,排名的进一步上升不会让你感到更幸福。
迪顿的研究还发现,幸福感作为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不一样。如果一定要细分,那幸福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精神层面的幸福感,就是你每天感到高兴、悲伤、紧张的那些情感体验;二是物质层面的幸福感,就是你对当下的物质生活是否满意。
迪顿发现这两种幸福感的获取来源是不同的。物质层面或者说日常生活层面的幸福感,和你的收入以及财富有很密切的关系。而精神层面的幸福感则和钱没有什么关系。那它和什么有关系呢?比如健康的身体会让人感到更幸福,比如每天都有人陪伴你,和你聊天玩耍,会让你更幸福。再比如美满的婚姻往往会让人感到更幸福。
上面这段基于经济学的分析结论告诉我们,金钱对幸福感实际上只有大概 1/4 的影响力。怎么说呢?因为幸福分成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两部分,而金钱对精神层面的幸福感没有直接影响,所以影响力就只有一半了。而在物质层面幸福感的影响力上,金钱只对收入排名在社会后半截的人有影响,而收入排名靠前的那一半人,金钱的增加和幸福感的增加也没有明显的关系,所以这又去掉了一半,就只剩下 1/4 了。
幸福感的四种排列组合再往下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四对排列组合关系。
一是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幸福感都很高的人,这种人综合幸福感一定很高。但据我观察,在社会中这样的人并不多,首先是因为有钱人本身比较少,二是有钱人往往会被各种琐事烦恼,真正有钱又有闲,家庭和睦,身体健康,精神状况非常好的富人非常少。
二是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幸福感都很低,这种人综合幸福感一定很低。很不幸,据我观察,在今天的中国,这样的人满大街都是。
比较让人纠结的是第三种和第四种情况。精神层面幸福感较低而物质层面幸福感较高的人,以及精神层面幸福感较高而物质层面幸福感较低的人。请问这两种人的综合幸福感到底是比较高还是比较低呢?
先说第三种情况,这种人往往被称为「贫穷的富人」,或者说「穷得只剩钱」。这些人往往收入很高,但消费也高,为了维持自己的高消费,就要迫使自己不停地去赚更多的钱。而赚钱的过程又会让自己感到痛苦,从而削弱了赚钱本身带来的幸福感。尤其是当你的财富已经处于社会上层的时候,赚更多的钱本身所带来的幸福感,很可能反而不如为了赚这点钱给你身心带来的痛苦感。最后有可能出现你赚得钱越来越多,而你的实际幸福感越来越低的情况,最后沦为贫穷的富人。
我们不要说那些资产上千万的土豪,就说我们普通人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往往也会陷入这样的误区。
我们投资理财的目的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赚更多的钱的目的是为了让生活更幸福,但很多人不理财倒没什么,一理财,反而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一团糟。最典型的就是投资股市。
力哥一直建议大家不要去炒个股,不要去做短线,不要去预测市场走势,做好资产配置,耐心定投是最好的策略。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很难准确预测股市涨跌,更重要的是,这样能让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不至于都被股市套牢。我们的人生如此短暂,我们年轻的时光如此宝贵,上天赐给你这个生命,不是让你每周一到周五都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布朗运动的。
所有炒过股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你越是紧盯股市的走势,你越是想要玩短线,你生活中快乐安逸的感觉就越少,焦躁不安的感觉就越多,甚至做梦都会做到自己手里的股票跌停卖不出去,然后突然从梦中惊醒,吓出一身冷汗。假如你玩的还是带有杠杆的分级基金或者更加刺激的股指期货,那这种紧张感会更强烈。请问你每天都处于这样一种焦虑不安的生活状态中,你精神层面的幸福感能高到哪里去?
所以有许多人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变成了金钱的奴隶,而不是金钱的主人。表面上我在使唤钱,实际上钱在使唤我,表面上钱在为我打工,实际上我在为钱打工,表面上是我在玩股票,实际上是股票在玩我。
没错,钱的作用非常大,它可以买到许多东西,帮我们实现许多梦想和追求,从而提高我们生活的幸福感,但钱给人带来的幸福感,很容易消失。而你想要用钱再次买到曾经的幸福感,就不得不花费更多的钱,而为了得到更多的钱,你就会承受更大的痛苦。所以回到问题的原点:为什么小时候我们和小伙伴们玩奥特曼打小怪兽的游戏就会感到很幸福,而现在我们已经赚了很多钱却反而感到不幸福了呢?
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的欲望变大了,而且这个欲望是一个无底洞。你往里面填入的金钱越多,你的欲望或者说胃口就越大。
享受了一次旅游带来的快乐后,就想赶快再去享受第二次,享受了一次买衣服带来的快乐后,就想赶快再去商店血拼,享受了买 IPhone6 带来的快乐后,你就想再去买 IPhone7……结果不断放大的欲望会驱使我们赚更多的钱,为此我们不得不忍受更多的痛苦,这种痛苦感的增加又会大大削弱甚至完全抵消赚钱带来的幸福感,这样下去,你就被套入了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死结了。
你发现了没有,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给我们口袋里的金钱做加法,而在于给我们内心的欲望做减法。因为拥有越多,欲望越大。而幸福感 = 拥有/欲望。当欲望无限膨胀的时候,你口袋里的钱再多也不会感到幸福。这就要说到第四种情况,精神层面幸福感较高而物质层面幸福感较低的人,这种人的综合幸福感到底是高还是低呢?
以我在生活中的实际观察,这种人的综合幸福感就算不是很高,也绝对不会低。因为这种人的物质欲望本身比较低。
难以克服的人性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家家户户都那么穷,许多人还是很开心呢?也就是我们父辈们常说的「穷开心」。现在人们越来越有钱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为什么许多人反而感觉自己没以前幸福了呢?过去 30 年中,不仅中国大陆的居民普遍出现了这种感受,大部分香港居民同样出现了这种感受。
这是因为从心理学上说,人不会因为拥有什么东西而感到满足和快乐,而会因为自己拥有别人没有的东西或者比别人拥有更多的东西而感到满足和快乐。也就是说,人只有在与他人进行比较后,发现自己比他人拥有得更多的时候,才会感到幸福。
美国有一句谚语叫「keep up with the Jones』」(与邻居琼斯家保持一致),意思是说如果你的邻居比你有钱,你就会感觉自己不幸福,但如果你比你邻居有钱,你一开始会感到幸福,但很快你就不愿意再与那些比你穷得多的邻居为伍,你会觉得自己高他们一等,于是就搬去了更高级的社区。但在那个社区中,你又发现有许多比你更有钱的邻居,于是你又感到不幸福了,你又要想方设法让自己赚更多的钱,去与邻居保持一致……这就像中国一句老古话讲的:人比人,气死人。
迪顿所说的幸福拐点也是这个道理。放眼望去,发现社会上一大半人都比你有钱,越来越多的人买了私家车,而你还在骑自行车,你心里那个气啊,仇富心理油然而生,看到路边停了一辆豪车就想上去把它划成大花脸。但如果你发现社会上一大半人都比你穷,你开上私家车了,你隔壁邻居还在骑自行车,你开着车从他身边经过,说「兄弟,要不要我带你一程?」这时候你的幸福感就油然而生了。
再举个栗子,著名理财师刘彦斌老师以前作客电视节目时说过,自己早年炒股赚了很多钱,2001 年的时候,明明知道股市风险很高了,本来想获利了结,但转而一想,自己买房和孩子读书的钱是赚够了,但自己养老的钱还没赚到呢,等把养老钱赚到再出来吧,等那以后打死我也不碰股票了!可等他赚够了自己的养老钱,又想把儿子一辈子要用的钱也赚足了再出来……结果亏得一塌糊涂,因为他当时是私募基金操盘手,基金清盘后还欠了一屁股债。
刘彦斌回忆说,其实当时就算我把儿子的钱也赚够了也不一定会收手,因为我会想着给孙子赚钱。你看,人总是有理由驱使自己赚更多的钱,以至于稍有不慎,就会把自己一生的幸福置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所以包括迪顿在内,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发现经济学只能解决财富增长的问题,却无力提升人的幸福感。
著名经学家茅于轼老先生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茅老晚年写过一篇文章叫《从致富之道到致乐之道》。他说自己研究了一辈子经济学,自己看问题总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国家的强弱看 GDP,人生的目的就是建设一个富有的国家,而经济学家的作用就是给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能给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建议。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这个假定的基础上,经济学先入为主的假设所有人都爱追求利益和物质享受,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快乐。然而到了 70 岁前后,他却对这套理论产生了怀疑。
他说:「我看到不少人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可是大家的怨气似乎也在增加」。所以茅于轼发现说可能人们并不是在追求财富的绝对多少,而是财富的相对多少。或者说,人们是通过彼此攀比来获得幸福感,所以一个人不论他多么富有,只要他看到有更多的人比他更有钱——不管是像马云那样正经做生意赚到的钱,还是贪官污吏们赚到的黑钱——他就有可能会骂娘!
如果这个理论成立的话,那整个经济学大厦就要推倒重来了!因为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富有,百姓还是不会完全满意。除非就像马克思说的,到共产主义社会,所有人均贫富,没得攀比。但这不就又回到改革开放之前的错误道路上去了吗?
出人意料的真相茅老的困惑似乎在著名华裔经济学家黄有光那里找到了答案,黄有光有一个很独特的头衔——快乐经济学家。他说赚钱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快乐才是最终目的。如果经济增长不能增加人们的快乐,则经济增长并不重要,如何增加快乐才重要。
黄有光认为人们总是在追求 benefit,也就是利益或者说财富,而真正重要的是提高全社会的 welfare,而黄有光认为 welfare 翻译过来不应该叫「福利」,而应该翻译成「幸福」或者「快乐」。现在「福利」在中国经济学界都快成为一个贬义词了,总是说欧洲人在过度追求福利社会,导致欧洲经济死气沉沉。可事实上今天欧洲各国政府追求的不是简单的社会福利,而是提升全民的幸福感。
黄有光的研究还发现,物质层面的幸福感,的确是通过与他人在财富地位上的比较来获得的,而精神层面幸福感的获得却复杂得多。而且往往精神层面幸福感较高,物质层面幸福感较低的人会比精神层面幸福感较低,物质层面幸福感较高的人获得更高的综合幸福感。也就是说精神层面比物质层面对一个人幸福感的影响更大。
因为幸福感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为了能对这个主观概念进行定量分析,1970 年代,南亚小国不丹的国王提出了幸福感指数的概念。幸福指数越高的国家,国民总体生活更加幸福。而从人均 GDP 看上还是个穷国的不丹的幸福感指数就特别高。
还有像北欧五国的国民有高收入也有很高的幸福指数,但收入同样很高的日本国民的幸福指数却很低,甚至比印度、孟加拉国乃至更加贫穷的非洲国家还要低。再比如新加坡的人均收入是印度的 82 倍,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也有 16 倍,但这两个国家人民的幸福指数水平却差不多,也都比日本高出许多。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压抑感和居高不下的自杀率其实已经说明了这个国家的国民整体幸福感并不高,一个感觉生活很幸福的人,怎么可能想到去自杀呢?
上面说的是跨文化的幸福感比较,单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幸福感变化情况同样也说明幸福感和有没有钱的关系并不大。
有专家就做过这样的调查,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美国的人均实际收入从上世纪 40 年代至今增加了将近两倍,但幸福指数却并没有什么变化,自认为很幸福的人的百分比总是在 30% 左右波动,没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对日本的跟踪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真实情况很可能是,在一个正常社会中(就是不打仗的和平年代),总是有一些人感到自己活得很幸福,而另一些人总有各种理由觉得自己生活不幸福——这和社会贫富差距大不大,雾霾严不严重,政府腐不腐败等外在世界的情况都没有必然联系,而和你的内心世界看待财富、人生和这个世界的态度有关。
所以同样投资出现大幅亏损,有的人就会感觉天塌下来了,整天怨天尤人,彻底颓废下去了;有的人虽然也很难过,但很快就能理性直面现实,调整心态,继续努力工作,积极投资,继续自己乐观向上的生活。
听到这里你可能就明白了,因为幸福本身就是一种形而上的主观感受,所以精神层面的幸福感就要比物质生活层面的幸福感的影响更大,如果一定要进行定量分析的话,很可能金钱对幸福感的真实影响权重连 1/4 都不到。
婚姻和健康的重大意义而超过 3/4 影响权重的是什么呢?
就是我上面说的,你的婚姻是否幸福,你的孩子是否孝顺,你的身体是否健康,你在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你是否受到他人的尊敬甚至是爱戴……
其中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婚姻。
不分文化、不分国家、不分时代,人类历史上的所有相关调查都显示,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已婚者总是比单身者更幸福!
所以那些单身狗,尤其是那些发誓准备一辈子单身的小伙伴们,我劝你们真的要好好想一下,结婚并不是完成你爸妈的心愿,或者为了迎合社会世俗标准,结婚是为了提升你的生活幸福感。因为婚姻至少能给人带来两样必不可少的人生核心体验,一个是爱情的滋润,二个是家庭的温暖,尤其是看着自己的孩子不断成长给你带来的那种幸福的人生体验。合在一起,婚姻能让你更完整的体验到爱与被爱的感觉!
另外婚姻是否幸福和你有没有钱也没有必然联系。《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他爸张翠山和他妈殷素素在鸟不拉稀的冰火岛成婚育子,没花一分钱,一样过得甜甜蜜蜜,羡煞旁人。谁规定说结婚必须要和房子、车子、排场、礼金捆绑在一起的呢?
另外一个对幸福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的是健康。一个人往往不会因为健康的身体而让幸福感大幅提升,但一个原本健康的人,却会因为疾病或者意外而让幸福感大踏步倒退。
除了疾病本身给身体造成的痛苦,更大的痛苦是许多人会因病致贫,或者因病返贫。一个人得了重病,很可能会彻底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因为你丧失了工作能力,就没有了收入,而你的家人为了照顾你,也会丧失许多工作机会,但看病又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一进一出,你的财务状况就会越来越糟,有可能倾家荡产甚至欠一屁股债。
而且如果你的病是注定看不好的,或者你的身体残疾是永久性的,你就会形成悲观绝望的心理预期,觉得你这辈子就这么完了。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的幸福感都会大踏步倒退。
所以在不幸发生这种悲剧的时候尽量减少一个人的财务压力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要求一方面,国家需要加大对穷人的医疗保障力度,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应该未雨绸缪,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把这种必然会导致自己幸福感大幅降低的风险给提前转移掉。
欲望管理好,幸福自然来与健康相反,有一样东西是可以在你人生最绝望的时候给你带来希望,带来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带来的幸福感——那就是宗教信仰。
一个人能从杰出变成伟大,背后一定有信仰的力量在支撑。比如说德兰修女、圣雄甘地、弘一法师,比如古往今来无数的苦行僧,他们对物质的欲望降到了维持一个人生存的最低限度。没肉吃没关系,我可以吃素食,没素菜吃也没关系,我可以喝粥,连白米饭都没的吃也没关系,我可以吃山芋土豆窝窝头,反正只要是能填饱肚子,让我继续生存下去的食物就行了。
所有的宗教信仰都鼓励人们降低对物质的渴望,更多的关注精神世界和死后的世界,如果你每天算计的都是你死后的得失,那你就会看淡你这辈子在财富上的得失。
国外相关的调查结论也支持这个观点,有宗教信仰的人明显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幸福。而今天的中国人长期受到唯物主义思想熏陶,大部分不相信人有灵魂,也不相信天堂地狱六道轮回,我们只相信人就这一辈子,所以好死不如赖活,只要活着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追求现实世界的荣华富贵。没有信仰就不懂得敬畏,不懂得敬畏就会做出许多毫无底线的事情,这才是中国当前面临的最大的危机——信仰危机。
工作也好,理财也罢,目的都是为了增加我们的财富,给我们的人生做加法,从而增加我们的幸福感,但对于绝大多数这辈子永远也无法实现财务自由的普通人来说,我们还应该学会通过另一条道路来增加我们的幸福感,那就是学会给我们的欲望做减法。而宗教信仰就是管理欲望的最高手段,再复杂的宗教都是围绕克制、管理、调整、协调你的欲望展开的。
有一家中国知名的 P2P 公司的 Slogan 叫「财富管理好,幸福自然来」。其实管理好财富只是收获幸福的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幸福的人一定是管理好财富的人,但管理好财富的人不一定都是幸福的人。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应该改成「欲望管理好,幸福自然来」。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保持一颗平常心,荣辱得失皆不惊——这就是力哥眼中的生命智慧。
欲望管理好,幸福自然来。
思考
你是金钱的主人还是奴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明军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chatadd.com/artdet/10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