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微信创业也不是一本万利的。这里就来总结一下微信上创业所经历的一些误区和暗坑。
营销账号遭遇「冰火」两重天
如今,微信开放生态正从产品运营迈入平台运营阶段。由于管理越来越严格,一些因病毒营销而被封杀的草根营销者开始指责微信平台毫无规则可言,也让不少创业者心生犹豫。
「现在微信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普通的工具而不是赚钱的项目。」从微信公众平台开放之初就进入这个平台的创业者牟长青近日准备淡出对一些微信公众账号的运营,将自己的运营重点重新放回自己已经运营了两年的论坛上。
牟长青在微信上的创业经历更能体现出微信政策趋紧的整个变化过程。
2012 年 8 月,他在微信上注册了一批与女性相关的账号,比如美女、瘦身、美容养生、穿衣搭配等,「最早开始玩微信的一个星期,天天晚上睡觉做梦都在想着在运营微信。」
牟长青将当时自己的状态形容为打了鸡血一样。不仅如此,他还花了很大精力去维护用户,并且很快做到了百万粉丝。「大概 10 个账号一共拥有 100 万粉丝,最高的单个账号粉丝在 20 万左右,在腾讯官方允许互推和朋友圈分享的时候,只用了 2~3 个月时间做到 20 万用户。」
在牟长青看来,这些粉丝的质量很好,不像微博容易有很多僵尸粉。而高数量、高质量的粉丝也为他带来了不错的收益。据牟介绍,「1 万粉丝群发一次收益是 50~70 元,如果你有 100 万粉丝,接到一次广告就能赚 5000~7000 元。」
实际上,不光是牟长青这样的草根营销账号在抢占地盘,国内电商导购平台美丽说和蘑菇街等也在微信上进行着一种「病毒式推广」:用各种「性格测试」诱导用户观看,并在分享之后加账号关注才能查看测试结果。这导致了迅速的病毒式链接传播,竟然在几十个小时内到达了上亿用户,产生了极其惊人的营销威力。
之后,微信封闭了分享链接,对所有页面在打开后必须进行强制性的二次跳转,这样就使得内容无法与分享行为直接挂钩,而必须出于用户自愿。
「微信的政策比微博严十倍以上。」也正因如此,牟长青初期做的美女账号在 2012 年底也被腾讯官方统一批量处理了。谈到被腾讯封号,牟长青觉得有些无奈。」
实际上,微信的趋紧也源于新浪微博的警醒。新浪微博如今账号混杂,广告信息太重,微博已经沦为一些草根站长的淘金圣地,而丧失了微博发展之初的意愿——通过简短媒体传播更多有趣的信息。
有数据显示,2012 年微博用户在线时间较 2011 年环比下降 11 个百分点,新增用户数也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今年以来,腾讯对于微信草根营销账号的风头更严。「我们更希望你说我们是自媒体,而不是营销账号,这个太敏感了,现在谁敢说自己是营销账号就有可能被腾讯封杀。」一个营销账号操盘人表示,在腾讯官方政策不明的情况下,众多微信江湖圈子里的营销账号选择「隐匿」的低调方式存在。
「腾讯对于平台管理的前提是不能破坏用户体验,不能引起用户反感,并不鼓励内容分享到朋友圈,甚至限制公众账号每天只能发一条信息,这些都是出于对用户体验的考虑。」这样给微信的营销账号增加了运营的难度,是和微博「完全不一样的玩法」,所以必须慎重对待每条推送给用户的内容。
盲目的乐观
很多朋友看到微信用户突破 4 亿了,就蜂拥而上,东拼西凑个公众号出来,以为那么肥沃的土壤,即便插根竹竿也能开出几朵娇艳的花来,可事实是连发芽都发不了。
这是因为虽然微信用户群庞大,但目前玩公众账号的连 5% 都不到,因为微信官方还没有大规模地推公众号。更悲催的是,这 5% 的用户你还不知道在哪里以及怎么找到他们,微信官方至今连个微信公众号导航都没有,这也是饱受微信创业者诟病的地方。
所以,想借微信一夜暴发的心态要不得。
过分的迟疑
另外一个极端是,很多朋友虽然关注这块很早,却一直在默默关注。当初天使湾创投为了怂恿投资对象去做公众账号,专门把他们所投团队召集在一起开了几个小时的会,结果真正当回事的也就一家。虽然这一家做公众账号的成绩还有待观察,但至少走在了很多人的前面。
我们把微信理解为「拥有熟人社交关系的跨平台 App Store」,一个 App Store 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再加上熟人社交关系这条传播通路,而且还横跨 iPhone、Android、WinPhone 和塞班多个平台,这样的平台创业机会真是千载难逢!
而现在正是微信平台的排位赛阶段,虽然跑了排位赛不一定能晋级,但不跑一定没机会,对小团队来说,尤其如此。
夸大了对封号的恐惧
很多朋友说:万一我辛辛苦苦把一个号做起来,但微信说封就封了,我到时找谁哭去?
其实这是对微信团队的误解,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刻意混淆视听。微信的确曾经封过一批大号,而且有点矫枉过正,但后为很多违规不严重的大号都被解封了,而且现在管理也倾向于越来越宽松,毕竟水至清则无鱼。只要不是涉黄或者明显互推,几乎不可能封号,而且即使封了号,只要你是诚心在微信上为用户服务,也一定能够解封。
用做 App 的思路来做微信公众号
很多做微信号的团队都是从 App 转过来的,所以很多人沿用了 App 的思路,但其实两者的差异非常大。
微信平台最大的优势是互动性更强,最大的劣势则是展示空间有限,而 App 正好相反。简单来说,微信上更像是非常简短的跟用户对话,而我们却看到很多微信的公众号要么只会每天给用户群发消息,要么消息回得又臭又长。
很多人把公众号简单理解为每天群发消息
如果是媒体,当然没有问题,因为媒体的属性本来就是单向推送。但应用本来应该是双向互动的,如果也按照媒体的做法依样画葫芦,怎么行呢?
微信公众号除了每天能群发一条或多条消息,还能根据用户的输入回复有针对性的消息,这才是应用要走的正道。因为每个用户的需求不一样,如果都群发同样的消息,肯定是众口难调,而且微信消息的侵扰性又那么强,总是满足不了用户的口味而又推送频繁,不被取消关注才怪!
鼓吹人工回复的价值
如果是把微信公众号当成是电商客服,那当然一点问题也没有,但问题在于很多人过于强调人工回复的价值,很多人觉得,既然微信的最大特性就是对话,那我们就每天人工回复用户消息,用户铁定满意。结果是:用户的确很满意,但我们一天到晚除了回复用户消息,什么也干不了,到最后一天收到几万条消息就扛不住了。
建议:如果你面向的是深度介入的小众用户,那么一对一的人工回复非常有价值;如果你面对的是轻度互动的大众用户,推荐使用自动回复,甚至可以用程序来实现。
延伸阅读:
微信 5.0 之后,还有哪些微信创业方式?
微信 5.0 版本其实就是个商业化版本,通过公众号的整顿、微信支付的接入以及微生活的合并,将商业化的步伐迈得更大更快一点。对于广大微信创业者来说,这更是一个机会。随着公众平台规则的明朗化,一些有利的创业模式已经可以投入实践,总的来说,只要遵守游戏规则,快速切入市场,微信平台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微信 5.0 让很多人纠结,大多数人主要还是纠结推送的问题,好像不能推送消息就无法做活动、做营销。其实,微信的作用并不光是消息推送器,它还可以有很多创业和营销的方式,5.0 后微信还能不能创业?有哪些方式?
即使到了微信 5.0,微信还是个非常好的渠道,可以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创业和建设,主要分有资源和无资源两种情况。
有资源情况下的二次创业
(1)客户服务式渗透。
这个模式是目前微信比较推崇的模式,服务号由此而来。在微信上建立客服系统,利用微信渠道集中用户,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系统,给用户提供服务和业务资讯,促进用户再次使用和购买业务,比较适合有固定指向性客户资源的企业进行二次互联网开发。5.0 版本打通微信支付后,让微信终于有了自己的支付渠道,进一步提升了客户服务在线缴费的方便度,使客户服务业务更加完善。
典型案例:招行、南航、交行、联通、电信等大型运营商
(2)活动运营式营销。
重活动营销,轻客户服务,以活动优惠以及可扩散的活动传播模式将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以活动的方式聚集到微信公众平台,并针对不同客户定期举办不同活动来黏住老客户、激活新用户,而这些活动往往是带有分享和传播性的。小米手机的微信号为什么这么火?就是因为它采用了让利的方式举办相关活动,并要求用户以分享的方式参加,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扩散。但是,基础还是需要有销售产品的支持,适合有商品的厂商操作。
典型案例:小米手机、康佳电视
(3)产品展示平台。
将自有产品以多样的形式用微信公众号呈现在用户面前,让用户通过不同渠道去了解使用,并得到用户或者企业的认可,使之产生采购意向。多数是 App 应用开发商和软件开发商,通过多渠道的方式让用户去了解自身的产品优势,不直接获取利益,却从中获得宣传途径。
典型案例:小黄鸡、微库、微信加、微信通
无资源情况下的从零开始
(1)品牌标杆创造。
以用户喜好为切入点,打造相关资讯类、娱乐类微信号标杆,提供给指定人群相关资讯。一般以无差别获取用户的方式进行推广,再筛选用户,获得指定用户的关注。目前来说,微信上的标杆式微信号有很多,大多数运营者空有用户量却无法变现,新的微信 5.0 的微信支付对微信营销创业者来说或许是个福音,可以不再用生硬的广告方式向用户推广,而是直接以用户支付的方式来取得收益
典型案例:糗事百科、微语录、每日搞笑排行榜、找女神、星座频道
(2)地区化电子商务。
地区化电子商务是微信创业最大的一个看点,有很多成功的微信号都是从本地资源开始做起,通过局部地区的差异化活动设计,将用户聚集到微信号上,进行线上和线下的订购和消费。很多商家都采用了扫二维码的方式进行销售,之前炒得火热的微信煎饼阿姨和微信水果哥都是比较著名的地区化电子商务代表,但他们的例子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O2O,真正的 O2O 是需要线上完成支付,新版本的支付功能将掀起一次新的革命。
典型案例:一茶一坐、打车小秘等各种小型的本地化微信号
(3)自媒体/媒体资讯。
自媒体依旧是微信公众号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根据统计,有 36.7% 的用户在使用公众号阅读自媒体和媒体资讯,快速简洁的阅读方式让用户体验非常好。自媒体和媒体资讯依旧很有价值,如何将自媒体资讯和商业订阅模式进行整合,也是 5.0 之后的一大看点。
典型案例:微杂志、小道消息、央视新闻、zaker
(4)工具服务应用开发。
工具类开发陷入了一个瓶颈,微信公众平台的诸多限制让 App 开发比较困难,需要通过申请很多接口来实现功能,在固定的框架内的设计比较容易让人陷入感官疲劳,工具类服务应用的开发需要微信团队更多的支持才能走得更远。
典型案例:出门问问、印象笔记、微信路况、内推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李斯特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chatadd.com/artdet/10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