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高粘度的社群,是不以工具为存在依据的。
首先要明确社群的定义
一、什么是社群?
社群目前在公益、商业、政治、信仰四个板块已经应用地 非常广泛,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它的定义是多元化的。比如公益领域定义:具有共同价值观的一群人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借助自身的资源、技能、智慧等等共同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使命;比如商业领域定义:针对特定的人群、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商家借助互联网手段与用户发生交互、产生情感连接产生信任感,并形成网状化连接和传播的矩阵,最终实现产品的销售或新渠道的形成,我们把这个过程的实现路径和结果称之为商业社群比如政治领域定义:针对特定人群,在特定时间、特定场景化,特定人群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使命感而聚合的一群人形成的特定团体,并从事着解决人民难题和未来愿景发展的命运共同体称之为社群;
以上是从简单的几个领域对于社群的定义给予一些看法,接下来再跟提问者分享下我们见过的哪些社群,方便提问者能够形象的理解社群;
二、社群的类型
1.基于个人人格魅力的社群。国内早起比较火的社群就是罗辑思维为首的罗友会,在这个社群里诞生了很多玩法,比如霸王餐、众筹重庆小面、会来事,也衍生了类似霸王课、学霸十三妹这类的子类社群,还有吴晓波为IP的吴晓波书友会,目前在全国也是遍地开花,在线下都有很多专属的书友会基地,每年都会有定点的吴晓波书友会日常读书活动;
2.基于共同兴趣的社群。比如樊登读书会、十点读书会、混沌大学等等社群,这类社群都是一群喜好学习的人,他们的特定是都是该机构的付费用户,在付费用户中而自发衍生出的社群组织;目前,这类组织通过兴趣捆绑,资源整合锻造了非常强大的社群生命力,每天他们都发生着读书、商务合作、新的商业模式在不断的形成;
3.基于共同品牌信仰的社群。比如当下的咪蒙、新世相,在逐渐社群化,他们的用户对他们的品牌和调性是非常认可的,同时对于他们创造的文化和精神共鸣感非常强烈,比如新世相做过的丢书大作战、4小时逃离北上广深已经成为我们业内的经典案例,这类社群唤醒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渴求感;
4.基于个人习惯养成的行动社群。大家常见的线上打卡、健身、跑跑团、演讲团等等都是在特定时间,一群人共同为了目标而完成现阶段的任务聚集起来的一群人都属于这类行动性质社群;
三、社群的特点
社群是深度链接的,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跟你关系最好的小伙伴可能会有一个微信群,如果这个微信群解散了,你们会找不到彼此吗?
你们就不是最好的朋友了吗?显然不是。你们还知道对方的电话,依然能够联系到彼此。如果手机都不能用了,你们就会散了吗?其实也不是,你们知道对方的工作单位、家庭住所,所以还能联系到彼此。再比如,你的小伙伴此时离职并且搬家了,你就找不到他了吗?当然不是,你还能通过其他朋友找到他,通过跟他有联系的人,找到彼此。
这就是社群与微信群的根本区别:社群的本质是连接,微信群只是创造连接的工具之一。
四、社群与微信群区别:
微信群只是一个集结社群成员运营工具,如QQ群、贴吧等工具也只是社群运营工具。
回到社群上面来,你的社群成员如果一旦离开了微信群就很难彼此联系到,或者互相之间没有建立深交,那你的社群其实是不成立的,你所建立的仅仅是一个微信群而已。所以社群运营是要投入感情,投入很多精力的,不但你要能跟成员之间产生深度链接,成员自己也要有深度链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群粘性。所以你要在提高社群粘性、提升社群参与感这些方面多下功夫。比如,有节奏地开展线上讨论,做好充分的自我介绍,了解社群成员的各类信息并提供供求简报,通过有频率的线上互动,还要尽可能地促进社群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通。
当然,线下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社群成员如果始终没有线下见过面,很难建立强关系,线下活动是必要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金鑫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chatadd.com/artdet/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