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低频媒体 App 被摧毁
微信小程序对于那些低频长尾应用产品将会带来颠覆性影响,而低频媒体 App 为了寻求突破,研发小程序就会成为其必然选择。事实上,即便微信小程序没有上线,这些低频媒体 App 由于内容受众群体较小,而且影响用户手机流畅性,用户正在不断流失。
2)对自媒体的影响
在分析了腾讯对微信小程序的布局后,很多业内人士表示,小程序尤其适合内容创业者,也有人爆料称:微信邀请的首批用户就是自媒体。
目前,能够让自媒体从业者输出内容并获取流量的平台越来越多,除了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外,甚至连视频网站也纷纷上线了自媒体频道,不过对于广大自媒体从业者而言,在他们心中最为重要的平台始终是微信公众号。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微信平台本身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工具,能够帮助商家进行有效探索。可能很多人认为自媒体就是简单地发表内容,但事实上这些自媒体从业者的真实想法绝非如此,很多自媒体公众号的粉丝积累到一定的人数后就创建了公司,并从中获取了丰厚的回报。
一般情况下,活跃在微信平台的那些自媒体通常会利用微信作为一种粉丝运营工具,如果要发展电商等其他业务则会使用第三方工具。从平台方的角度考虑,平台之所以会邀请自媒体入驻,主要看中的是他们生产的内容能够吸引用户流量。而且平台为了搭建出闭环生态,也会对自媒体进行限制,自媒体通过内容获取回报,平台会支持与鼓励,但如果用其他的方式,就很可能会进行干预。
3)对精准营销的影响
在精准营销方面,小程序的上线将会创造一种基于小程序的营销运营业态。小程序流量、小程序数据搜集与分析、小程序用户画像等会是相关企业研究的重点。未来,那些专业的精准营销企业将会为客户提供小程序开发、运营、维护等服务的同时,积极借助楼宇广告等线下媒体资源进行定制营销。
4)线下场景上移
小程序将会促使线下媒体场景向线上媒体转移。小程序即用即走、无需下载安装等优势将有助于提升 O2O 营销媒体的转化率。尤其是传统线下媒体未来将会通过打造出 O2O 营销服务解决方案,从而为物流、IT 科技、金融理财、生活服务、在线教育、医疗健康等诸多领域的客户提供优质的营销推广服务。
5)线上 + 线下媒介融合
微信小程序的上线,将为那些拥有精准营销实力的营销商与在线下积累了丰富媒体资源的媒体公司带来重大发展机遇。未来的营销主流业态将是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的定制营销。对于像分众传媒这种强于线下的传统媒体而言,小程序的出现将会推动其 O2O 转型进程进一步加快,而且微信官方所推荐的扫描二维码使用小程序,也能在分众传媒的海量线下媒体资源中得到很好地发挥,这必将吸引更多的广告商与之进行深度合作。
小程序给内容从业者带来的启示毋庸置疑的是,大部分被人类所创造出的工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会比以前更为简单易用,最为明显的就是我们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事实上,我们获取内容的方式同样如此。
目前,人们可以通过乐视、腾讯、爱奇艺等视频网站观看自己喜欢的电影,但在这之前,人们观看电影的主要渠道就是电影院。音乐同样如此,以前人们购买唱片来获取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而后过渡至下载音频,如今则由于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网而能够直接在线收听。
对于电影与音乐来说,享受最为优质的观影服务或者聆听最为动人的声音,无疑是前往电影院与音乐会现场。在购买力、时间成本、消费习惯等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下,人们获取某种商品或享受某种服务时,不会执着于最为顶级的产品体验,而会考虑其便捷性、易用性与使用场景丰富度等。
很多人一辈子未必会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或者去演唱会现场听音乐,这也并非是因为他们的购买力较低,而是他们更喜欢在乘坐公交车、排队付款等碎片化的场景中随时随地地获取这些内容。比如:部分人喜欢在洗澡的时候听音乐,部分人喜欢在乘公交时看动漫,还有人喜欢边吃饭边看视频……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生活场景进行搭配并组合后,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可以预见的是,人们获取内容的方式将会变得愈发丰富多元,内容对某种载体的依赖性会越来越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即便是某部电影的忠实粉丝或者某位歌星的粉丝也不必因为错过了电影院档期或者没买到明星演唱会门票而感到惋惜,因为这些内容在互联网平台中已经可以轻易获取。
也许我们未来在乘坐地铁、公交车等各种交通工具时,就能够在其窗户上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由此推想,在我们想要得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无论是文本、图片,还是音频与视频,由于这些内容脱离载体的限制,我们完全可以在自己身边的屏幕、墙面中将其展现出来,而且这些内容仅对你可见。
不过,将时间与精力专注在内容本身方面的做法固然值得鼓励,但绝不应该忽略人们获取这些内容的门槛。本质上,以轻量级著称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差异,二者都是以为用户提供优质内容为核心使命。
微信小程序最让我们感到兴奋的,绝非是它让大量的开发人员获得了大量发展机遇,而是给我们带来了关于未来的启示:包括内容在内的所有产品为了让人们的获取与体验变得更加方便,而不断弱化其对载体的依赖性,甚至最终变得没有载体。
内容从业者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脱离某种固有载体的基础上创造价值。脱离载体意味着内容可以在任何场景被有需求的人们轻易获取并传播,届时,内容也将会像空气一般变得无所不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李斯特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chatadd.com/artdet/8941